脱耦所谓「技术细节」

逻辑链条越强健,就越可以在仅有少数情报的情况下拟合出剩余的多数情报。

取决于你是谁,沉溺在「情报」里是低效且危险的。「情报」是用来辅佐知识和意识的,单独挑出来反而会成为无效信息。

而无效信息,它吃多了对人不健康。 ​​​​无论是社会、时政、经济、数码,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铷貘,都是这样。获取和解读情报必须建立在知识和逻辑链条之上,这样才能有效解读情报背后的信息,理解情报本身在大局之下意义是什么。

一个非常常见的栗子就是公司和厂商会试图让消费者沉溺于浅表的技术性细节之中。公司和厂商甚至会给这些个玩烂了几十年的东西取名字,就是为了骗些缺乏逻辑链条的消费者爱好者。

就平胸而论,比如说 IMC 支持到了 DDR4 还是只有 LPDDR3;玻璃用的是 FCD100 还是 S-FPL53;Trent 1000 是不是比 GEnx 多了两片风扇叶片这种事情,落到实际意义真的不大。多了 30MHz 真的有什么用吗?没有。
你要知道这些东西具体用什么方式,发挥了什么作用。而不是单纯知道这些东西的一个名字。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航空汽车,单盯着最浅薄最表面的两条性能参数和厂商编的名字,真的没有什么用。

因为「最终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而「最终用户体验」比这里那里多了少了 1% 的性能关系不大。甚至说,这个东西在 MSRP 被敲定的那一刻已经被锁死了,再怎么多余的折腾,意义不大。就举一个栗子,现在厂商其实也知道用户和爱好者喜欢抠一些表面技术,像是手机镜头塞几片塑料卫生巾然后疯狂造些 108MP CIS;像是星星星把落后于隔壁几十年的 DTI+Thin CFA 吹得天花乱坠就是针对这个群体的。与之类似的,虽然表面看起来相反但是核心原因相同的事情,就是厂商做一些花里胡哨的小功能,什么双击这个可以实现什么功能,侧边栏划出,什么这个快捷键那个快捷键的,就特别容易吸引到一大片消费者抱着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不放,甚至将其作为吹料,而不关心核心性能,这也是不行的。

很低劣的手法,但是非常有效。太多的评测和 KOL,咱都不说消费者了,对于这种元认知还是非常欠缺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被真正需要的,而仍然处在于一种只解决了有没有 不知道好不好的状态,咱觉得很遗憾。说白了太多人还是在被厂商牵着鼻子跑。

相比之下,逻辑链条和信息来源的完备可以使得某些细枝末节的数据变得不重要。事实上它们也不该重要。

总体来讲还是全局观的存在。

比如说你知道 S-FPL53 搭配 KzFS2 能实现非常优异的 Apochromat Mating,而看似纸面数据(无论是 Abbe 还是 ΔPg,F)更为优异的 FCD100 直到今年才出现成熟的 Mating 方案。比如说你知道纸面数据上拥有 Triple Spool 和 Variable Stator 的 Trent 1000 损坏率高得出奇。情报和细节的作用在于整合判定,而且为了保持整合判定的准确性,适当舍弃无效的情报是必要的。在金融和社会方面这一点的效果更为显著,因为这种环境下丝毫容不得拿着两个参数打股东战的余地。真这么干的股东,早就把公司玩破产了。

「See the bigger picture」

Wavechaser X